400-003-8066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頻道 > 技術支持 > 技術文章 > 博物展覽館館報告廳擴聲系統(tǒng)設計
來源:ZOBO卓邦 發(fā)布日期 2021-11-23 瀏覽:
博物展覽館報告廳擴聲系統(tǒng)設計,包括設計要求、音質設計、隔聲設計以及噪聲控制等。
一、項目概況
博物館是學習觀光的公共場所,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游客。為了更好地服務游客和方便博物館管理,博物館可配置一套完備的智能化音響設備系統(tǒng)。博物館內的報告廳作為聲學要求較高的功能性用房,由ZOBO卓邦的技術團隊負責聲學及劇院專項設計工程師進行專項聲學設計。
二、報告廳概況及聲學設計指標
報告廳設計總容座282人,以會議為主,兼顧電影、小型文藝演出等多功能應用。報告廳建筑尺寸:長約21m,寬約25m,凈高約8.6m。主舞臺尺寸:凈深8.4m(含后臺),寬約22.5m,主舞臺高約7.3m;舞臺面標高為0.6m。觀眾廳平面形狀呈鐘形,臺口兩側墻各設一道耳光,觀眾廳池座中部設同聲傳譯室,后部各設一個音控室和燈光控制室。
博物館報告廳的使用功能定位是以會議、報告為主,同時兼顧立體聲電影放映。以擴聲系統(tǒng)為主,音質要求主要是保證語言清晰,主要聲學設計要求如下:
1、合適的混響時間及頻率特性。
報告廳體積約4000立方米,依據人民共和國標準GB/T50356-2005《劇場、電影院和多用途廳堂建筑聲學設計規(guī)范》確定混響時間及頻率特性。
2、足夠低的背景噪聲。
報告廳以擴聲系統(tǒng)為主,綜合多功能使用要求,確定廳內噪聲限值為NR-30評價曲線。
3、報告廳內任何位置不得出現回聲、顫動回聲、聲聚焦等聲缺陷,且不受設備噪聲、放映機房噪聲及外界環(huán)境噪聲的干擾。
三、音質設計和措施
由于報告廳以電聲為主,聲學設計上并沒有對建筑體型進行過多的干涉,放棄了“八字形”前墻、擴散形吊頂等常規(guī)的聲學體型調整措施,以期與以往的報告廳形式有所不同。在室內設計階段,聲學設計人員與室內設計師進行多輪溝通,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
在以往的項目設計中,室內設計師對報告廳的設計往往會踏入一種“誤區(qū)”,認為吸聲面積越多越好,盡可能地滿鋪,有時候在劇院、音樂廳等項目中也有這種情況發(fā)生。筆者所在的團隊收到博物館的室內施工圖時發(fā)現,設計師并沒有參考在擴初階段提交的聲學報告,導致全部墻面(前墻、側墻、后墻)滿鋪了軟包吸聲板,地面走道滿鋪地毯,這樣會導致廳內混響過短,聽感干澀、不適。經過混響復核計算,在不影響室內方案整體效果的基礎上,終確定側墻墻裙以上約一半面積進行吸聲處理,材料為25mm厚軟包吸聲板,板后留有空腔;其余一半面積為硬包板,板后留有空腔;飾面與軟包板接近一致,三角形的邊框均為燈帶,如此可省去外置燈源,整個墻面非常簡潔、大氣。墻裙部分為木裝修飾面。由于后墻有后一排座位遮擋,聲控室觀察窗下部設計為木裝修墻面,與側墻墻裙一致。一層觀察窗以上部分要求一半面積吸聲,與側墻墻裙上部一致。
觀眾廳前墻不要求吸聲,以木裝修飾面為主。吊頂延續(xù)墻面上部的三角元素,材料以石膏板為主。取消地面走道的地毯,以木地板為主。需嚴格把控觀眾廳座椅的吸聲系數,因為這部分的吸聲量對廳內的混響起到關鍵作用。舞臺區(qū)域標高5m以下采取黑色軟包吸聲板實貼于原墻,5m以上為黑色乳膠漆飾面。
四、隔聲與噪控措施
為了確保報告廳墻體、門窗、樓板以及設備機房隔墻有足夠的隔聲性能,即廳內不能受到外部環(huán)境噪聲及設備機房噪聲的影響,觀眾廳與其相鄰房間相互之間也不能有串聲干擾和影響,隔聲措施應以相鄰房間的大允許噪聲為依據,如果鄰近區(qū)域產生的噪聲超過了設計要求中允許的大背景噪聲,就會產生干擾。為使各技術用房墻體及樓板的隔聲量達到設計要求,并不是墻體、樓板越厚越好,越重越好,需要考慮到結構的荷載。聲學設計應考慮盡可能不增加結構荷載量的基礎上,根據隔聲性能通過比選后確定合適的隔聲體系。在保證技術質量要求的條件下,控制投資造價方面也要予以相應考慮。
本項目中觀眾廳隔墻采用200mm厚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到頂,兩側用20厚水泥砂漿粉刷,隔聲量要求RW≥50dB。觀眾入口設置聲閘,均采用高隔聲性能的定型雙開輕質防火裝飾隔聲門,每道隔聲門隔聲量RW≥35dB,以減少場外噪聲的影響。由于報告廳處于整個建筑的鋼框架支撐結構體系中,砌筑墻體時需特別注意與鋼柱連接處的節(jié)點,用80kg/m3礦棉和防火密封膠嚴格處理好縫隙。為防止空調噪聲以及樓板上部其他振動及噪聲對觀眾廳的影響,吊頂構件與樓板間應避免剛性連接,采用彈性吊鉤等連接方式,減弱噪聲傳遞,增強隔聲效果。
設備噪聲與振動控制設計也是聲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聲學設計提出各個技術用房的本底噪聲設計指標,并協(xié)同土建及設備工種采取多種必要的技術措施,以達到噪聲與振動控制的目標。如圍護結構的隔聲設計、機房的隔聲和吸聲設計、設備機組的隔振設計與固體傳聲隔絕處理、空調管路系統(tǒng)的消聲設計及氣流噪聲的控制設計等。
聲學設計在項目方案階段就對暖通提出要求,觀眾廳內與候場休息廳不宜共用一個空調系統(tǒng)管路,空調機組和其他房間的空調系統(tǒng)都要有獨立的送回風管路,這為日后的噪聲控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消聲復核階段,聲學設計根據技術用房的大允許噪聲值及具體情況,在送風管路、回風管路及排風管路采取消聲措施,使風機噪聲在進入觀眾廳前的管路上就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剩余噪聲透過管壁進入觀眾廳。此外,空調管路設計還應避免急劇轉彎和速度回升引起的渦流產生再生噪聲。
聲學設計還要求本項目內的所有空調機房、水泵房、冷凍機房等均應采取相應的隔聲、隔振及吸聲處理,使機房內噪聲達到相應國標規(guī)定的標準。凡向室外開口、產生噪聲的特定部位,如新風進口、排風口等均應采取相應的消聲措施。
五、聲學現場驗收測試
筆者所在的研究所于2019年11月進行了現場驗收實測,在舞臺上布置聲源點,聲源距地面1.5m;觀眾區(qū)內均勻布置10個接收點,舞臺區(qū)域均勻布置3個接收點,距地面1.2m。測試結果表明,觀眾廳空場條件下混響時間T30為0.83s,預測滿場時混響時間T30約0.7s,完全符合設計預期。
結語
作為聲學設計團隊的一員,能參與如此“煥然一新”的報告廳的聲學建設,筆者感到很榮幸。室內設計風格簡潔又不失內涵,聲學設計“隱匿”其中,但又發(fā)揮了應有的功能。博物館報告廳使用近一年來,聲學效果普遍反映較好。在電聲系統(tǒng)的配合下,完全可以勝任會議、報告及多通道立體聲電影放映的多功能使用,呈現出一個具有良好語言清晰度與音樂明晰度的聲場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