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設計師是集音響設備、聲學技術、舞臺藝術等等一系列技能綜合體現的學術門類。戲曲和現在擴聲設計工作,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碰撞與磨礪,終于進入了交融期。
擴聲領域初的工作者是不需要做設計工作的,在解放初期它還只是建筑弱電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后來工作的深入和技術的革新一步步地使得音響設計工作與各個種類的演出密不可分。那么這個門類的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技術理論知識就更為寬廣。它包含電子學、聽覺心理生理學、建筑聲學、音質評價等學科和技術素養(yǎng)。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更深入的接觸和緊密的協作,設計師們的業(yè)務要求會更高。并且每一個涉獵的學科水平都要均衡,這一門綜合學術門類在的發(fā)展方向是通過技術與藝術的磨合、協作達到作品的和諧統(tǒng)一。為了完成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音響設計工作必將更廣泛更深遠的發(fā)展下去。與各個藝術門類的磨合和協作也將更加緊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戲曲演出隨著時代的進步,觀眾審美的變化,也在不斷地調整完善自身的表現形式及展現技巧。在使用擴聲技術早期的拾音板塊,不管是臺上演員的演唱和臺詞,還是側幕邊樂隊的演奏都靠幾只舞臺上的有線話筒來完成拾音。這種拾音方式弊端在于,演員發(fā)聲的方式、方法有差異,氣息和本身聲音條件不一樣。同一個演員在演唱和表演臺詞的聲音狀態(tài)都不同,何況演出時臺上大多都是幾個或多個演員在表演。同樣的拾音器面對多變的聲學環(huán)境,能夠調節(jié)的空間局限性很大。樂隊的拾音在這方面的問題就更突出了。不同的樂器在一起演奏,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不同音色音量的樂器在一起演奏,用有限的拾音器來拾取,再擴聲出去。想要追求平衡真的很難。與此同步的是演出時的環(huán)境噪音也被拾取進來,比如說演員上下場的腳步聲,背景切換時的嘈雜聲,或者前區(qū)觀眾的交談。都在影響著當時的演出聲音環(huán)境。
在拾音和擴聲器材開始普遍使用的早期,正好是創(chuàng)排和演出的高產期,戲曲的演出大受歡迎。那時候觀眾和表演者都熱情高漲,現場演出往往一票難求,能夠擠進現場看到和聽到演出就已經不容易了。只要音量夠,只要燈光能看清,觀眾就滿意。換而言之就是,那時候戲曲的演出擴聲只要求簡單地把聲音放大,盡量讓更多的遠處的觀眾聽到。用現在的眼光看和聽當時的資料,確實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就當時的學術技術水平和時代背景環(huán)境來說,那個時期的擴聲技術確確實實為戲曲的傳播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改革的推進,很多國外的器材和技術理論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人們對舞臺上的美感追求一直在前進。這一追求早早的就進入的聲學領域。當時舞臺上的主要演員已開始使用無線傳聲器,其他演員的聲音還是通過舞臺上的拾音器拾取?,F場樂隊配器越來越豐富,隨之而來相匹配的拾音器材也越來越多樣和有針對性。
早期的戲曲班子演員講究“唱功”自身的聲音能直達全場,才能上得臺面。就是坐在后一排的觀眾也能聽清演員的唱詞。當然這是相對的,老藝人的演出場地多是在茶樓、堂會和小型舞臺?,F代演出對演員的演出各方面素質都要求的比較,自然在唱功上就多少有所放松。另一個角度來說隨說都是演出,但場地換了,演出的舞臺由以前的茶館換成了現代的大型劇場劇院或會堂。動輒上千觀眾,要求演員用肉嗓子震懾全場已不現實。一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盡量給演員都佩戴無線話筒。為了烘托演出氣氛往往對演出音響的設計都會要求大聲壓。當時對這種演出效果的追求,不僅僅是戲曲很多劇種和演出門類都進入過這樣一個誤區(qū)。當時對音響的設計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例如,之前戲曲演出關于環(huán)境聲音的體現都依賴于演員的肢體表現和樂器模擬。打雷用鑼鼓代替,鳥叫用笛子,鴨叫用大嗩吶等等。這一時期排演的新劇目就改用真實的錄音作為現場聲效來使用。這很大程度上提高的觀眾的臨場感。還有,當時開始使用立體聲模式擴聲,聲場的表現力不一樣了,馬上就讓觀眾對聲音環(huán)境中聲像、聲向和空間感都有質的提升。這幾點對戲劇的表現力是很大幫助的。
時代在發(fā)展,觀眾的審美要求也在發(fā)生變化。簡單的聲效已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了。為模擬山谷的環(huán)境,在現場設置了環(huán)繞系統(tǒng)。由于是勞作場景,那么有田必有水。淡淡流水聲一定能給現場環(huán)境一個基礎鋪墊。說是淡淡的水聲,那聲音就不能大。而且有情人之間的交談必定是呢喃耳語或郎朗笑聲。那這水聲在戀人之間的呢喃是出現會不會有些突兀。后水聲設置在了環(huán)繞音響系統(tǒng)的部分音箱中出現,既交代了環(huán)境又不影響劇情。說到了環(huán)繞系統(tǒng),環(huán)繞音箱的設計還有另外一個用途,那就是聲場模擬。劇情發(fā)展多數都在山谷里的村莊,山民對歌都是這個山頭和那個山頭遙相呼應。為模擬山谷對歌的場景,我在演員的話筒里疊加了混響和延時多個效果器,根據舞臺位置的調度即時調整聲向,又把延時效果較多的分配至環(huán)繞音箱來輸出。再疊加部分音效,盡量模擬出山谷相同的聲學環(huán)境。這樣在劇場觀劇的觀眾不光能清晰的享受演員表演時的淺吟低唱,也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晨光中的空谷回聲。
其實,以上的描述只是個人對于一個場景的理解和處理方式。但也從另一個層面體現了現在與之前音響設計要求的差異與進步。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碰撞與磨礪,發(fā)展了百年的傳統(tǒng)戲曲終于與現代擴聲技術進入了交融期。經歷了初期的接觸,中期的碰撞,和現在的相。音響技術從初的格格不入無從下手到現在的不可或缺。他經歷了幾代音響老師們汗水和心血的洗禮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舞臺藝術是個綜合性很強、性很強的特殊學科。時代的變革催生出更多的觀念和藝術門類,音響設計師這個工作就是因藝術和技術的同步發(fā)展而產生的新興學術學科。它隨著時代和技術以及理念的進步而產生,它是集音響設備、聲學技術、舞臺藝術等等一系列技能綜合體現的學術門類。它必將更廣泛更深遠的發(fā)展下去。